北京2019年2月1日電 /美通社/ -- 1月30日,以“全媒體時代的智庫傳播力建設”為主題的中國圓桌論壇在中國網舉辦。在論壇上,中國網智庫中國工作室聯合清博大數據首次對外發(fā)布《2018年中國智庫移動端綜合傳播力發(fā)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局等多家單位智庫的學者和專家就智庫傳播力建設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報告》以中國國內主要智庫在2018年的新媒體傳播數據為基礎,旨在分析在新媒體趨勢下智庫傳播力狀況,為廣大智庫如何提升傳播能力提供有益建議,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網副總編輯楊新華在致辭中表示,智庫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力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在移動化傳播的趨勢下,智庫也在通過不同的方式、渠道進行對外信息發(fā)布,但發(fā)揮的作用并不充分。通過本次論壇,希望中國網能在智庫如何更好的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輿論建設的工作中,起到推動作用。
清博大數據董事長葉晨瑜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秷蟾妗分赋觯谝苿踊ヂ摼W迅猛發(fā)展的大趨勢下,移動端已經成為智庫與民眾溝通互動、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平臺?!秷蟾妗窂谋姸嗾铡⒏咝?、社會智庫進行采樣,并以智庫在移動端平臺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的運營號為分析主體。
據《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智庫在傳播方面體現出新的亮點。三大平臺賬號在對國內外時事熱點等前沿課題中,雖側重不一,但注重聯動造勢,各抒己見,深度解讀。與此同時,各家智庫在傳播能力上明顯參差不齊,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存在不足。對此,《報告》建議,各智庫需要完善矩陣布局,培養(yǎng)和提升優(yōu)質賬號,靈活調整推文時間,占領流量高地,注重雙向互動,提升參與熱度,積極構建富媒體化內容生態(tài),以多元化的呈現方式改善用戶閱讀體驗。
與會的智庫專家和學者就《報告》及智庫傳播力建設紛紛發(fā)表觀點。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認為,智庫是國家治理過程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傳播力是讓治理事半功倍的重要能力。智庫在傳播能力建設過程當中,應當注意智庫治理,而在議題設置上,預期管理和預警管理非常關鍵。此外,智庫的傳播能力還體現在效果治理上,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智庫一定在快速發(fā)展中對社會傳播層面形成更多的議題和傳播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王文認為,盡管當前智庫的傳播能力普遍需要加強,但需要警惕智庫的過度媒體化,警惕智庫出現浮躁和研究質量下降的趨勢。他表示,相較于媒體,智庫更多的是影響決策層,在傳播上需要更負責,以防誤導的行業(yè)和決策層。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旭峰表示,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世界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雖然智庫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并不完全代表智庫的真正影響,但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代表了社會輿論及政治生態(tài)。對智庫的評估不僅可以確定學術共同體,還有利于國家通過對智庫的觀察評價,出臺相關的推進智庫的建設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機構與智庫評價研究室副主任胡薇就如何提高智庫的社會影響力提出了建議。她認為,智庫需要對外推廣自己,需要以多語種版本對好的報告和知識性產品進行摘要性、引導性的宣傳,通過多種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希望智庫的社會影響力、政策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相互促進,形成整體合力。
關于智庫如何發(fā)揮社會輿論影響力,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敬鑫建議,智庫應提高輿論引導體系認識,打造報告、著作、活動等專業(yè)思想認識產品。在輿論引導中,盡量貼近熱點話題,立足于自身特長,并不斷加強輿論引導策略的研究和鍛煉。
數字經濟智庫智行院長黃日涵以“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和影響能影響的人”為題,分析了智庫如何融合媒體縱深發(fā)展。他表示,智庫定位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思想性,有內容才有傳播。同時,智庫在傳播定位上,分為精英傳播和大眾傳播,通過接地氣的方式,點對點的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此外,智庫還需要與媒體協(xié)同發(fā)展,做好國際傳播。
來自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環(huán)球網、中新社、中評社、中國社會科學報、澎湃新聞、國際在線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國圓桌,智慧發(fā)聲。由中國網智庫中國創(chuàng)辦的中國圓桌系列論壇,聚焦全球熱點,預判國際形勢,解析中國發(fā)展,致力于分享智庫、專家權威觀點,傳遞中國聲音。